33.gif

文章 当前位置: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 文章 > 引导学生互动参与 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引导学生互动参与 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满园园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6-10-15浏览:912
文章摘要:通过直观操作、经历用不同方式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面积的意义,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互动参与  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认识面积》教学案例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崔媛媛

 

一、案例背景
  我班是一个中轻度精神发育迟缓学生混合班情况如下:智力轻度缺损为2人,中度缺损为2人,社会适应行为度缺损为3人,由于智力障碍,他们在学习数学时自主参与学习的愿望不强烈,对于自己觉得有困难的学习内容如应用题,更是失去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不高,求知欲望不强烈。全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学生的现状,我进行了教学分层。共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有2人,他们在课堂上能较快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独立完成练习。B层学生有2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经教师多次讲解后,能基本掌握所学的知识,练习完成情况较好。C层学生有3人,他理解教学内容比较困难,不能完整掌握所学的知识,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我在座位安排上采取“异质分组”方式:两人为一小组,其中一个是A层的学生,另一个为B或C层的学生。
  本课使用教材为全日制培智学校数学教材第十册,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认识面积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从而概括出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目标为:1、通过直观操作、经历用不同方式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面积的意义,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2、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交流,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在生活总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层目标:
A层:1、理解面、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的概念,通过经历不同的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提高交流、实践能力。
  B层:1、基本掌握理解面、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的概念,通过经历不同的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提高交流、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层:1、在教师提示下,说出物体的面,和面积的定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动手等活动建立面积的概念

二、教学设计
  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是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由于智力上的差异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我采取了教学分层、小组互助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智障儿童能通过观察、比较理解面积的含义,判断出平面图形的大小,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这些有的属于教学的重点,有的属于教学的难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也就解决了问题。在本堂课的每一个阶段,我都紧扣住教学重难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设计要点
  1、根据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课一开始创设“涂色”比赛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新授中充分利用实物、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智障儿童的经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看、摸、说调动智障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

3、教师设计了认知冲突不断设置矛盾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4、在教学中加强操作实践,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理解概念,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

5、练习设计有层次性,通过“试一试”来强化面积的含义“练一练”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物体的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比一比”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互动,理解掌握教学重难点的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二)过程设计
  本课我采用了“参与互动教学模式”,导入阶段是为整个教学作准备,本课我设计了“涂色比赛”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埋下伏笔。

探究阶段有两个目标,一是探索,二是归纳。“参与互动教学模式”提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自我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较弱,所以,教师这时就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求知过程中来。学生探索新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把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运用阶段也有两个目标,巩固和深化。为了巩固知识,我设计了“试一试”、“练一练”和“比一比”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分层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C层学生着重进行指导,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为了深化知识,我设计了“用一用”,让学生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活学活用,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小结阶段目的是使学生能明确所学的知识,强化记忆,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所以,我设计“记一记”环节,这和探究阶段中用于归纳新知的“记一记”是相对应的。另外把情境创设中存在的不公平的问题解决掉,这样学生用所学的新知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片断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同学们喜欢涂色吗?,上天老师看到同学们的美术作业,颜色涂的很好。今天我们进行一轮涂色比赛,谁愿意参加。

要求: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块小黑板,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男生涂小黑板,女生涂纸,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

此时可能会出现:

1)男女生进行比赛,显然女生肯定赢,引出“面积”的大小。

师:为什么女生这么快就涂完了呢?生:女生涂的长方形的面小。

2)男生反对,认为不公平,因为男生涂的黑板“面积”大。

师:你们认为这样公平吗,为什么不公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认识面积)。

 

片断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师:要知道面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面,我们来观察一些物体的表面。

?举例说明像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盖的面、课桌的桌面、黑板面等等都是物体的表面

    师:物体不仅有边,还有表面。你能发现哪些物体的表面?

生:黑板的表面,书的封面,桌面,铅笔盒的顶面,等等。

   ?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看,课桌面和黑板面,你有什么体会?
    生:黑板表面大。

师:黑板表面大,也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大。

   ④比一比:(1)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学生说说谁的手掌表面大,谁的手掌表面。

    2)一元硬币和5角硬币比较

3)数学课本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下面请同学们比较这两组图形的面积。

出示第一组:正方形和圆形(学具纸片)一人一套。

出示第二组图(课件):

 

 

 001.png

 

师:谁来说一说?

生:把它们重叠起来比较;第二组图形不能比较,因为第2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

师:不错,我们还可以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而只有封闭的平面图形才能比较面积。

将封闭图形填色,感知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

   学生动手填色,教师巡视指导

3、物体表面大小的比较,建立。

1、出示学具(3×4平方厘米和2×6平方厘米)一组一套。

 

  

 

 


          

师:请大家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你们看这两个图形(演示),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宽,我们来重叠的方法试试看。(学生动手操作)怎么样,能判断吗?

生:观察和重叠法都不行了。

师:有其他方法吗?

生:用小学具摆一摆。

(给出3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直径1厘米的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中用学具摆一摆。看看用什么样的学具比较合适,结果是什么。

小组合作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 (教师巡视指导:那我们能否用一个正方形小方块,以它为标准,间接地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呢?)

生:用正方形比较合适,因为用其他图形还有空的地方。这两个长方形面积一样大,都用了12个小正方形。

师:非常好的发现!               

 ⑵电脑演示:用同样大小的方块往上铺,铺后成:













 











 

 

 

学生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并说理由。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正方形长方形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发现平面图形的面也有大小的。

师:我们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边说边板书)大家读读这句话。

生:(读面积的意义)

片断三、联系生活  应用拓展

1、找一找:找出生活中物体的面。

1)每人找出2-6种物体的面,A(6种)、B组(4种)、C组(2种)最先完成并且正确者获“做得快”章。
(加菲猫旁白:太棒了!)

2、比一比:你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将每人找出的物体写出来,学生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加菲猫旁白:你们成功了!真为你们高兴!

2、用一用:指出右边的长方形中,

(!)请你将由图中周长指出来并涂上蓝色。

2)它的面积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涂上红色表示。


3、指出右边的正方形中   

1)请你将由图中周长指出来并涂上蓝色

2)它的面积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涂上红色表示。

 

四、教学反思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智力落后学生认知发展慢,思维不灵活,语言表达不清,行动迟缓,懒散等特点,直接影响其学习数学的效果。特别是应用题的学习,智力落后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犹其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智力落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形成互动,设计适应于智力落后学生应用题教学的模式就成为研究和思考的方向。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中指出,知识的习得不是对物理或社会世界的简单复制或投影,而是主动的构建——主体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自己的智力或认知结构进行不断地修改和重组。在皮亚杰看来,思维是主动的、积极的。皮亚杰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认知发展是一个儿童主动参与的结果。皮亚杰的这一观点在教育上的应用是,教育必须被构建成一种促进儿童主动参与的方式。教育不应当是将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经验和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经验和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发现和建构知识。这种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而持久。本堂课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运用“参与互动”教学模式设计智力落后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应用题教学的实用性。
  通过教学,我认为要充分让智力落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参与互动,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教学内容选择要适应学生,联系生活。
  1、适应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教师要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师。教学中力求用有趣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尝试和探索要不断地鼓励和激励,这样使教学适应学生,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学习,形成互动,才能学得有劲,学有所得。
  2、联系生活:全国第二届课程学术研讨会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切实使教学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所以在教材处理、例题选择、习题安排和教法运用上都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本课的练习都不是教材上的,而是自行设计的,都是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用一用”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参与要达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1、全员参与: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权利,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使他们每个人都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把学生分为A、B、C三层,用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我着重对C层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也能获得知识。
  2、全程参与: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就必须让学生至始至终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在本堂课中,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参与进行来,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脚戏。如,“找一找”,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再回答。“比一比”、“记一记”教师只是带动引导,主体还是学生。“试一试”、“练一练”、“比一比”、“用一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练习内容。
(三)互动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师生互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是为了学,教师应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包办代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地探索知识。如,新授中教师给予暗示,让学生自已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在练习中,注重及时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生生互动:以小组互助教学策略为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学生分成小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习,互相协作,探索知识。如“比一比”中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再找出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试一试”、“练一练”、“比一比”中让先完成的学生帮助未完成的学生。“用一用”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责任编辑:本站

评论 更多>
暂无评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2000    举报邮箱:jubao@xkw.cn 技术支持:学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