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gif

文章 当前位置: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 文章 >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内外因素的研究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内外因素的研究
作者:王春红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6-10-15浏览:1054
文章摘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内外因素的研究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内外因素的研究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王春红

摘要:

数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所以如何学好数学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我认为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内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学生的自我心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分析出了各方面的因素,就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字:

数学学习 因素 策略 激发兴趣

一、分析的必要性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是能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数学推动了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在天文、地质、工业、农业、经济、军事、国防、医学等领域已有很好的例子来证明数学的应用的广泛性。华罗庚先生曾这样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上述这些比较专业的领域中,它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个人和家庭的投资方式;购物、购房具体方案、策略、房屋装修设计和装修费用估算……现在是信息时代,社会正向数字化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数学和数学教育。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里约热内卢宣布“2000年是世界数学年”, “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是理解世界及其发展的一把钥匙”。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世界;学习数学可以促进他们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有效地进行表达和交流,并能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因素分析

以上这些都充分表明数学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怎样学好数学呢?这里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影响数学学习的一些因素。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外因素,分析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1、 内因:自我心理

 1)、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

首先是意志力薄弱:现在的中学生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被娇生惯养,成了温室之花,因此一旦面临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怯懦退场,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在数学教学中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其次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聋哑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缺陷导致她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比较狭隘,很难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志向。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要考试用”说明他们虽然有了学习目的,但志向不远大。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迫不得已,学校要求或家长要求要学”,说明他们无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再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缺乏学习必要的兴趣,更谈不上较高的学习动机,不能八学习与实现人生美好的理想联系起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最后就是缺乏调节支配学习行为的自治性和自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还有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等,也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自我认识偏差,

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唠叨,总认为孩子的学习不如别人,使你孩子丧失自信,以致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如果老师一次一次给学生有意无意的消极评价,很容易进入学生的自我意识。有的老师习惯下一些简单的结论,比如说这个学生淘气、马虎、呆、木等,这往往使学生以为自己真的就是这样。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以及社会的舆论中,成了差生。这些孩子心理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绪,长期的自卑、压抑极有可能会导致其自暴自弃,自甘落后。学习上的不断失利使其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3)、错误的学习观念,如“读书无用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会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2、 外因一:学校教育

1)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2)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法、“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的学生观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只承认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把学生看作教育对象即客体,忽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教育过程变成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吸取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没有给学生的主体性留下多少余地。学生很少有机会动脑筋质疑提问。教师的意识统治了课堂,压倒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主体地位发生了错位。为此,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用现代的教学观念武装头脑,树立现代的学生观。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双主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这样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即各处在课堂中的地位入手,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固有模式,给学生自己的空间,成为有创意的“主角”,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其自主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3、外因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方式不良。聋哑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育方方式过于严厉要求,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在身体上残疾,那么就要在其他方面比正常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平等的待遇,所以对待孩子过分苛刻,期望度过高,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产生厌学的情绪。还有一种是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类家长认为孩子存在先天的缺陷已经很不幸了,就处处满足孩子的需求,对他们是百依百顺,形成了孩子自私、任性、不能吃苦耐劳等坏习惯,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外因三:社会文化

低俗文化的传播。当今社会的网络低俗文化不仅会淡化社会教育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还会使青少年已初步形成的良好品德、兴趣与需要结构发生变异,价值取向出现错位

中学生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从而对学习就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4、小结

    数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占有了重要地位,所以如何学好数学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整体而言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教师的因素是影响数学学习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两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学生要会学,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要会教,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学好数学。

三、启发

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学习呢?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聋生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对能演示的过程更感兴趣,在教学中运用游戏,以直观的形式可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将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教师创设情境,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言语提示,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例如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时候,对与的引入可通过天平这一实验工具。还有在讲解一次函数y=kx+b的时候,可举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这个y=kx+b到底有怎样深的含义。另一种是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而产生问题。从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而又难以回答,学生从而产生了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的要求。又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面面垂直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墙角,再提出“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样学生感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当然,每节课安排的内容不能繁杂,层次要清晰,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总之,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学习知识的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2、 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教材是教学的一个线索,而不是圣经,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教材,但不拘泥教材,在不改变教材本质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圆等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反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

三、小组合作 优势互补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体现了优势互补,自主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1、 假设性的问题设计  也就是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进而利用身边的学具进行操作学习。

2、注意分组的平衡   在分组时我结合本课的动手操作多的特点,既考虑了学生的成绩方面又考虑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甚至性别。一些学习成绩一般而动手能力较强的男孩子表现非常活跃,而动手能力较差的女孩子却表现平平。我就针对这些特点在分组时将男孩女孩穿插起来,以达到平衡,使每个孩子都动起来。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充当“导演”,让学生来做“演员”,并把“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期间我在组间巡视时发现问题。我就请方法正确的同学进行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然后请方法错误的同学来比较自己的和别人的方法,通过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而不是老师的指责,直接的灌输。从而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四、实现民主 放飞心灵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放飞学生心灵的翅膀,使课堂教学体现真正的民主性.

首先,教师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是很重要的,要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更不能鄙视差生,这是出自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其次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如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坦荡的情怀、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爱生敬业奉献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心理、关心他们的身体、了解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爱的存在,学生就会尊敬老师并迁移到热爱学习,这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化。当一个和蔼可亲、可敬的老师用一种鼓励和期盼的眼神撒向学生的时刻,每个学生几乎都有一种内在表现自我的欲望,这一情景在课堂中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动力,学生的发展一定是令人鼓舞的。

例如,有一次讲与分式方程的应用有关的内容时,班上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女生竟然想出了一种很简单的解分式方程的方法。为此,我表扬了她,并对她的这种思维加以肯定,她受到鼓励后就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成绩也逐步提高了。在激趣的过程中,要遵循思维规律,有目的、有步骤地加强思维训练,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利用数学美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究竟美在哪里呢?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得十分中肯:“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感到一个解法,一个证明优美呢?那就是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对称,恰到好处的平衡。”

图形之美

美妙的轴对称 如果在一个图形上能找到一条直线,将这个图形沿着条直线对这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飞机是一个标准的轴对称物体,俯视看,它的机翼、机身、机尾都呈左右对称。轴对称使它飞行起来更平稳,如果飞机没有轴对称,那飞行起来就会东倒西歪,那时,还有谁愿意乘飞机呢?

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许多艺术品也成轴对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桥。它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品了(应该算艺术品吧),就拿金华的桥来说:通济桥、金虹桥、双龙大桥、河磐桥。个个都呈轴对称。中国的古代建筑就更明显了,古代宫殿,基本上都呈轴对称。再说个有名的:北京城的布局。这可是最典型的轴对称布局了。它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成左右对称。将轴对称用在艺术上,能使艺术品看上去更优美。

如图,圆与其他图形放在一起,给人一种多样统一的和谐感。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六月的一天,一个小贩挑着一袋绿豆,一路吆喝着:三千克大米换一千克绿豆。张大妈听到吆喝声,端着一盆大米来换绿豆,小贩连盆带米就往称上一放,刚好三千克,后用此盆连绿豆称出一千克给张大妈,问如此交易谁吃亏。解:设盆重x千克,张大妈换回的绿豆a千克,则

解得:x=1    若张大妈的盆重a=0.3千克,则张大妈用3-0.3=2.7千克大米,应换回0.9千克绿豆,二张大妈实际只换回了0.7千克绿豆,显然张大妈吃亏了。对于这类以获易物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如果不应用数学重的解方程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吃亏了孩蒙在鼓里呢。……这样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体会出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必然又要回归生活。将我们的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本站

评论 更多>
暂无评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2000    举报邮箱:jubao@xkw.cn 技术支持:学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