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gif

文章 当前位置: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 文章 > 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聋语课堂
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聋语课堂
作者:陈素芬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6-10-15浏览:1087
文章摘要: 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聋语课堂

     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聋语课堂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221400    陈素芬

论文摘要:

   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改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我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让我充分地认识到,要想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聋校语文课堂,必须做到以下四点:(1)正视聋生的学语特点,搭建情境 ,(2)以演助读,增强聋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3)要让聋校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4)引导聋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

关键词:    重生命     搭建情境     回归生活   自主探究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改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也曾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聋校语文课堂呢?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长期的学习观察,课例反思中,我觉得要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聋校语文课堂,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视聋生的学语特点,搭建情境
    聋生由于听力的缺陷,在学语阶段错失获得语言及声音的机会,致使他们在语言表达中常常颠三倒四,丢三落四,这对他们理解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都有影响,学生的知识极度贫乏。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到聋生的学语特点,采用适合聋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直观形象性教学,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或准备充分的教具,或下载大量的网上图片、或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搭建学语及学文情境,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

二、以演助读,增强聋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 

在执教公开课《白杨》第二段时,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演读,以演、读代讲。首先我提出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要表演的生动形象。学生当时兴奋极了,我的话音刚落,他们就积极地投入到表演的准备之中,尤其是我们班的王希磊同学,表演的是惟妙惟肖,把听课的老师引得是哈哈大笑,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激发了朗读的兴趣,从而增强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能力。

三、教会学生品读课文,感受字里行间的深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感悟的能力。执教《白杨》一课的重点段落(14小节)教学时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父亲这段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工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父辈的心情

四、要让聋校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 “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在片段四教学中,师动情描述: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当时流传有这么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呀!孩子们,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身边也有“白杨树”,你想到了谁呀?有这样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引导聋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

聋生由于听力的障碍 有许多常常见到的生活现象,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在课堂中,教师应凭借一双“慧眼”,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巧妙地组织教学,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天地。

如在执教《火烧云》一课时,课文学完了,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最后的课外作业请学生学着作者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除夕的烟花、天空的云、海上的浪潮……我们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同时也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把语文课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堂引向生活,真正实现“大语文”。

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更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探究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从而让我们的聋语课堂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

 

                                             联系电话:15052075738

 


责任编辑:本站

评论 更多>
暂无评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2000    举报邮箱:jubao@xkw.cn 技术支持:学易云